当前位置:力信秘书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哪碍白云飞——评析一篇以情动人讲话佳作

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哪碍白云飞——评析一篇以情动人讲话佳作

时间:2023-08-09 14:00:3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长久以来,学界对公文及公文的研究方向明确在应用性及使用价值上,认为公文是表达组织集体意志的载体,置情感于公文度外,因而造成公文庄严、刻板、枯燥、僵化和格式化、固定化。“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哪碍白云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哪碍白云飞——评析一篇以情动人讲话佳作,供大家参考。

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哪碍白云飞——评析一篇以情动人讲话佳作

长久以来,学界对公文及公文的研究方向明确在应用性及使用价值上,认为公文是表达组织集体意志的载体,置情感于公文度外,因而造成公文庄严、刻板、枯燥、僵化和格式化、固定化。“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哪碍白云飞。”中国是一个文章的国度,青史不绝,佳作迭出。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千古事,动情方为真。在古今公文百花园中也不乏至情之文、至理之文争艳其中,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斯的《谏逐客书》、苏洵的《管仲论》等等都是极富文采、脍炙人口的公文名篇佳作。以情动人是涤荡公文“乏味主义”的清泉,是软化公文“僵硬面孔”的春风。近日,笔者在网上看到一篇《在撤“县”建“市”大会上的讲话》的文章(以下简称例文),情感真诚、情由切题、情意切实,忆过去、情感绵绵,思未来、情调豪迈,望前景、情志慷慨,情如烂漫春光,洋溢在文章的每一个角落。这篇融情得法、情浓意切的讲话,其成功之处在于:“对话抒情,直抒胸臆;叙述抒情,融情于事;描写抒情,融情于物;议论抒情,融情于理”。 

对话抒情,直抒胸臆。这是当面表白和倾诉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众人、引起共鸣的一种抒情方式。如“今天,是78万隆昌人民点燃光荣和梦想的日子,隆昌市由此出发了!……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向隆昌县说一声‘再见’,向隆昌市说一声‘你好’……”这两句为直接抒情,直述不曲,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片言只语摄人心,未成曲调先有情。“点燃光荣和梦想”暗含着这是一个将彪炳史册的日子。“向隆昌县说一声再见,向隆昌市说一声你好”暗含着这是一个激动人心、非同寻常的日子。“在此,我代表中共内江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和全市各族人民,向隆昌市的设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一直以来对内江及隆昌的关心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隆昌人民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安逸!隆昌的明天一定会卓然崛起!隆昌的未来一定会超过人们的想象!”这是对话抒情,不讲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的直接宣泄和毫无遮掩地袒露,即情感直露。这是公文常用的一种抒情方式。 

叙述抒情,融情于事。情是事的动因,事是情的依托。例文最引人入目的是,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进行叙述,融情于事,看似简单普通的叙述,字里行间却蕴含着深情厚意。作者用四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间节点来叙述该地的发展,让人感同身受。如“1396年前,隆昌这块土地上初置来凤县……450年前,这里初置隆昌县……60多年来,迎来了毛泽东、朱德、邓小平、贺龙、吴玉章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检阅和视察……30多年来,在改革开放春天的故事里,推动隆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用历史的眼光,回忆往事,激发感情,让听众沉浸于“珍贵”之中,油然而生更多的感怀。例文注重用引以为豪之人、引以为豪之事来抒情。如“从这里成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尚平、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平亚、中国工程院院士马远良等科学家和杰出英才。”“有‘嫉恶如仇、爱民如子’的牛树梅,有‘不徇不阿、以忠以恕’的刘光第,有‘清廉高洁、勤慎慈祥’的肃庆,有‘卓有图治、卓有贤声’的李吉寿”“有精美的夏布……闪亮的黑釉陶瓷……精湛的青石艺术品……”这些融情于事的话,具有强烈的鼓动性、感染力,沁人心脾、撼人心魄,让听者为之感奋、为之动容。 

描写抒情,融情于物。例文通过对某一客观事物的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一方面借景抒情,通过写景来间接抒情。如“当大家驱车在宽阔通达的隆泸大道、向阳路等城市道路上,看到宜居宜业宜商的绿色家园时……如今的川南明珠、候鸟乐园……当大家漫步在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古宇湖畔,观苍翠掩映、鸟掠长空、鱼翔水底时……”另一方面借物抒情,通过对某一客观事物的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如“如今‘一湖、两廊、三区、四轴’的城市品相,‘城在湖中、湖在城中、城湖一体’的城市生态,‘一步一景、步步是景、移步换景’的城市格调……”这些充分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例文描写贯穿着“情”、饱含着“情”、抒发着“情”、传达着“情”,处处彰显情。例文的写作经验告诉我们,公文借物抒情可以只有物象,不抒情,甚至可以淡化景物描写,可让作者的绵绵情思,全部寄托在对事物的描写上,这同样可以实现景情交融,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吸引听众、打动听众。 

议论抒情,融情于理。情是理的基因,理是情的升华。例文的又一大特色是先道事,后析理,用五个“这启示我们”、五个“××要传承好”,道出了“讲政治,顾大局;讲定力,恒为功;讲奋斗,重拼搏;讲信仰,升境界;讲为民,办实事”等情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这启示我们,在新的时代,我们必须始终坚定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启示我们……这启示我们……这启示我们……这启示我们……要传承好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讲政治、讲忠诚、顾大局的优良传统……要传承好‘功成不必在我’的优良传统……要传承好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要传承好创新创造的优良传统……要传承好勤政为民的优良传统……”这些讲得境界宏大、情调豪迈,笔笔生情、处处有情。心中有乾坤,下笔有神韵。作者用事或景作充分铺垫,讲出理之根源所在,以事彰理,然后顺理成章引出“五点启示”“五个要传承好”,思想有深度、文笔有温度,物态、事态、心态、智态,态态关情。 

古人说:“大凡人心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兴于诗歌矣。”至情之文,都是由“感于事”“动于情”而产生的。言为心声,有至情之人,才能有至情之文。要出至情翘楚之文,须带着感情满腔热情地去写,这样才会发现事事能总结出特色、处处能挖掘出亮点。“理论强人必强,思想富人必富。”就是这理。    

附例文: 

在撤“县”建“市”大会上的讲话

今天,是78万隆昌人民点燃光荣和梦想的日子,隆昌市由此出发了!从“县”到“市”,一字之差,却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发展、新的希望。在此,我代表中共内江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和全市各族人民,向隆昌市的设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一直以来对内江及隆昌的关心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 

今天,总是过去的时空延续;未来,也一定是今天的明天。过去,因为珍贵而记忆于心;现在,因为责任而从头开始。此时此刻,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向隆昌县说一声“再见”,向隆昌市说一声“你好”,回望隆昌一路走来的历程,展望隆昌光明未来的愿景,心中充满无尽的感慨。 

——1396年前,隆昌这块土地上初置来凤县,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披荆斩棘、生生不息,在辛勤耕耘中开辟田垄、改造山河、初构城郭,为置隆昌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50年前,这里初置隆昌县,在“兴隆昌盛、保境安民”的置县初衷中,一代又一代的隆昌人民艰苦创业、接续奋斗,让隆昌成为了巴蜀大地上有较大影响的一方重镇。 

——60多年来,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和共和国的光辉照耀下,隆昌人民满怀激情搞建设、鼓足干劲促生产,迎来了毛泽东、朱德、邓小平、贺龙、吴玉章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检阅和视察,让隆昌声名四起、美名远扬。 

——30多年来,在改革开放春天的故事里,隆昌各族人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砥砺前行,推动隆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水禽基地县、全省旅游发展重点县、四川省第一批工业强县示范县等一张张靓丽的名片就是最好的例证。 

同志们!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习近平同志教导我们:“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今天,隆昌态势已起,建设见事于端,发展因势利导,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这个隆昌县与隆昌市“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交接点上,隆昌各族人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一定会油然而生更多的感怀、得到更多的启迪,一定会更加清醒认识“承什么前、启什么后,继什么往、开什么来”的时代命题,牢牢把握好历史的接力棒,以新的精神状态、新的奋斗姿态、新的发展理念,在新的征程中描绘更加壮美的时代画卷、谱写更加绚丽的华彩篇章! 

——当大家津津乐道于毛主席在圣灯山视察,留下一生仅有的一张蹲地视察的珍贵照片时,一定不能忘记,隆昌始终在中央、省、市的倾情关心、倾力支持下,才有了今天步入兴隆昌盛之路的豪迈。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对隆昌的关心支持,如春风化雨,泽被青石之城,滋润金鹅之邑。没有中央、省、市的大力支持,就不会有隆昌市的诞生。这启示我们,在新的时代,我们必须始终坚定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方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取得新的胜利。隆昌市要传承好这一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讲政治、讲忠诚、顾大局的优良传统,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树牢“四个意识”,正确认识、自觉服从、坚决维护大局,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完善思路、确立举措,不折不扣推动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内江市委的决策部署在隆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当大家驱车在宽阔通达的隆泸大道、向阳路等城市道路上,看到宜居宜业宜商的绿色家园时,一定不能忘记,是隆昌的建设者们,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张蓝图干到底,才建成了这座广受赞许的精致城市。隆昌的建设者们按照科学规划,几十年如一日,一任接着一任干,隆昌才创出了如今“一湖、两廊、三区、四轴”的城市品相,“城在湖中、湖在城中、城湖一体”的城市生态,“一步一景、步步是景、移步换景”的城市格调。这启示我们,干事创业目光要远、定力要足、科学务实,只有咬定目标不放松,持之以恒地干,才能扎到根、落到地、听到开花结果的声音。“事无小大恒久为功,道有难易定心守本。”隆昌市要传承好这一“功成不必在我”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一步一个脚印,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滴水穿石,努力办成一件件实事好事,创造出新的业绩。 

——当大家漫步在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古宇湖畔,观苍翠掩映、鸟掠长空、鱼翔水底时,一定不能忘记,为了这一湖生命之水,隆昌人民克难时艰、不畏险峻,苦战30年,才建成了沱灌工程,才有了如今的“川南明珠、候鸟乐园”。起始于1972年的沱灌工程,不但是内江水利建设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更是隆昌人民直面困难、勇毅前行的精神写照。在物质条件匮乏的情况下,隆昌人民敢于去想、敢于去追求、敢于去战斗,一手一脚地做、一锄一锤地干、一背篼一背篼地背,才挖出一个与西湖相当的古宇湖,垒起200多公里长的引水渠,实现引沱入隆的梦想。这启示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无论困难多大、挑战多大,都必须迎难而上,豁出全部去拼、用尽气力去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困难能战胜。隆昌市要传承好这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敢于把一切困难踩在脚下”,保持昂扬锐气,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努力迈过一道又一道坡坎,努力征服新的“雪山草地”。团结带领隆昌人民,人人出力、持续发力,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在隆昌大地上精描细绘、精雕细刻、精耕细作,一起构筑新的绿水青山,共同建设美丽繁荣和谐的新家园。 

——当大家走过古朴典雅的隆昌一中校史陈列室,走过清新现代的川南幼专,倾听朗朗书声时,一定不能忘记,隆昌人民求知、求精、求新、求变,承续了涌流的文气、才气和灵气,才推动这一方土地人文兴盛、人才辈出。隆昌自古崇文尚教、尊师重教。一县之域,从这里成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尚平、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平亚、中国工程院院士马远良等科学家和杰出英才。还有精美的夏布,凝聚着隆昌人的心灵手巧;闪亮的黑釉陶瓷,折射着隆昌人的独具匠心;精湛的青石艺术品,显示着隆昌人的工匠精神。这启示我们,勤奋是成才之母,创新是成功之钥,学思践悟、创新创造,不断地多学一点、多记一点、多看一点、多想一点、多问一点、多做一点,才能提升能力、形成优势。隆昌市要传承好这一创新创造的优良传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断注入时代新内涵,激发社会新活力,培育发展新动力,让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开展“践行十爱·德耀甜城”主题活动,提升全社会价值境界,培塑家国情怀,让信仰的力量、旗帜的力量、精神的力量、爱的力量在隆昌大地永放光芒。 

——当大家从云峰关、南关、北关、云顶寨一路行来,脚踏在千年古驿道上,触摸着古老石牌坊和功德碑的沧桑时,一定不能忘记,那些为百姓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们,名字不仅刻上了石碑,更镌刻于百姓心中的丰碑。隆昌古老的牌坊里记载着不少清官能吏的事迹。这里有“嫉恶如仇、爱民如子”的牛树梅,有“不徇不阿、以忠以恕”的刘光第,有“清廉高洁、勤慎慈祥”的肃庆,有“卓有图治、卓有贤声”的李吉寿。这启示我们,为官一任、从政一方,关键在于心中始终装着百姓,全力以赴为人民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我们把群众看得有多重,群众就会把我们看得有多重。隆昌市要传承好这一勤政为民的优良传统,树牢宗旨意识,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终团结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多走进群众家里去、多走进群众心里去,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出自本分关心群众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生老病苦,矢志不渝增进民生福祉,把脚印留在基层,把口碑留在民心。 

同志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隆昌已翻开新的一页,书写厚实新篇章的使命历史地落在这一代隆昌人身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埋头苦干、创造一流,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再前进再出发,努力开启隆昌美好发展新局,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不懈奋斗,努力交上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合格答卷。 

隆昌人民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安逸! 

隆昌的明天一定会卓然崛起! 

隆昌的未来一定会超过人们的想象!

推荐访问:评析 佳作 山高 竹密岂妨流水过 山高哪碍白云飞——评析一篇以情动人讲话佳作

版权所有:力信秘书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力信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力信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50258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