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力信秘书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一带一路11篇

一带一路11篇

时间:2022-06-04 13:45:2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一带一路11篇

一带一路篇1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我们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廊道,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农业生产区、经济发展带、文化旅游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立足中华民族千秋大计,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予以系统布局、整体推进。黄河在我们陕西境内有719公里,流域总面积、人口和经济总量在全省分别占到65%、76%和87%。所以做好这一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陕西乃至全国都是十分重要的。

  陕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接续奋斗、久久为功。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2832万亩,黄河沿线860万亩流动沙地得到固定或者半固定。人进沙退使陕西绿色版图向北延伸了400公里,去年陕西境内32个水质断面Ⅰ-Ⅲ类占比优于国考标准。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规划,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着力解决“水浑、水脏、水多、水少”问题,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总之,就是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具体来讲,就是要从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减沙控沙。陕北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重要来源地,我们将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遵循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分布规律,坚持以草固沙、以林拦沙、以坝留沙,积极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双减少”,重点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修复等重大生态工程,积极推进淤地坝建设,不断减少入黄泥沙量,让黄河中游“一碗水半碗沙”成为历史。

  二是治水治污。黄河污染表象在水里、问题在流域、根子在岸上。一方面全力治水,夯实各级河湖长责任,坚持“一河一策”“一湖一策”,实施渭河、延河、北洛河、无定河等重点支流污染防治工程,净化黄河的“毛细血管”。另一方面全力治污,严格落实黄河流域排污许可制度,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能力,严禁工业废水、城镇污水直排,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再一方面全力控源,严控“两高”项目,推广清洁生产,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从源头减少污染。

  三是优能优产。我省黄河流域的部分地区,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同时承担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责任,也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硬任务的重要区域。我们将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区域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推进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努力创建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同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文化旅游业,走出富有区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四是利民惠民。着眼黄河安澜,加快推进东庄水利枢纽、黄河小北干流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建设,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着眼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严格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满足沿线生产生活生态合理用水需求。

  同时,保护黄河还有一件大事。我们将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挖掘时代价值,丰富产品供给,讲好“黄河故事”,坚决守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坚决守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一带一路篇2

  纪录片是浓缩的时空。一个个镜头,一段段影像,既多角度记录下了令人感动的瞬间,更集中展示着沿线国家44亿人民的光荣和梦想。正如片中的一句解说词所言:“历史悠久的丝绸之路印满的,不仅是对昔日东西方经济、文化和文明交流的记忆,还将印满现实发展的印辙。”三年来,“一带一路”正为沿线国家的发展带来“如太阳般的光泽”。纪录片第三集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巴基斯坦北部山区有一个小女孩,因为当地的电力不足,晚上常常停电,而上学的地方又离家很远,每次放学后她都跑步回家,为的只是在天黑之前把作业写完。而如今,距离她家乡不远,一座由中国企业和当地政府合作建设的巨型水电站即将建成,沉沉的黑夜不久就会被光明照亮。“‘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一个个正在“一带一路”沿线上演的故事,生动地诠释着这一论断。

  人们常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事实上,正如纪录片所展示的,“一带一路”并非只是一把钥匙,而是“‘一串’共同发展的钥匙”,完全可以与不同国家、不同国情对接,提供不同的双赢、多赢、共赢的合作方案。从满载货物由重庆隆隆奔向亚欧大陆腹地和波罗的海沿岸的“中欧班列”,到使塔吉克斯坦实现“南北的真正统一”的沙赫里斯坦隧道;从让“印度洋上的明珠”重现历史光彩的科伦坡南港码头,到孕育巨大商机和潜力的明斯克中白工业园,都在书写着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这也是为何有人会感慨,“伟大的国家应当参与伟大的事业,而‘一带一路’是真正伟大而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业。”

一带一路篇3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前所未有,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前所未有。共建“一带一路”面临重要机遇,也面临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站在新的起点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保持战略定力、抓住战略机遇,坚定不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我们就一定能为推动世界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大力量。

一带一路篇4

  当前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全球性问题凸显,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和平合作,而不是冲突对抗。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中国作出坚定而响亮的回答:要在新形势下稳步拓展“一带一路”合作新领域,开辟国际合作新空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共创“健康丝绸之路”,中国将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继续推动抗疫国际合作,向共建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与更多国家在医疗研发、服务等领域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着力提高国际社会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水平,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赋予新动能。

  共创“绿色丝绸之路”,中国将继续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低碳转型,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信息共享和能力建设,加强绿色能源、绿色基建、绿色金融合作,为各国低碳转型和疫后绿色复苏作出更大贡献;继续深化全球生态环境和气候治理合作,以生态文明之光照耀国际社会前行道路。

  共创“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中国将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趋势,同共建国家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新机遇,探寻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实施好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构建公平公正、开放包容的数字合作格局和创新生态环境,为世界人民架设高质量发展的桥梁。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新形势之下,共建“一带一路”仍然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中国期待同更多国家一道,聚焦新发力点,塑造新结合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引领全球治理开辟新境界,迈向充满希望的美好未来。

一带一路篇5

  纪录片是浓缩的时空。一个个镜头,一段段影像,既多角度记录下了令人感动的瞬间,更集中展示着沿线国家44亿人民的光荣和梦想。正如片中的一句解说词所言:“历史悠久的丝绸之路印满的,不仅是对昔日东西方经济、文化和文明交流的记忆,还将印满现实发展的印辙。”三年来,“一带一路”正为沿线国家的发展带来“如太阳般的光泽”。纪录片第三集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巴基斯坦北部山区有一个小女孩,因为当地的电力不足,晚上常常停电,而上学的地方又离家很远,每次放学后她都跑步回家,为的只是在天黑之前把作业写完。而如今,距离她家乡不远,一座由中国企业和当地政府合作建设的巨型水电站即将建成,沉沉的黑夜不久就会被光明照亮。“‘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一个个正在“一带一路”沿线上演的故事,生动地诠释着这一论断。

  人们常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事实上,正如纪录片所展示的,“一带一路”并非只是一把钥匙,而是“‘一串’共同发展的钥匙”,完全可以与不同国家、不同国情对接,提供不同的双赢、多赢、共赢的合作方案。从满载货物由重庆隆隆奔向亚欧大陆腹地和波罗的海沿岸的“中欧班列”,到使塔吉克斯坦实现“南北的真正统一”的沙赫里斯坦隧道;从让“印度洋上的明珠”重现历史光彩的科伦坡南港码头,到孕育巨大商机和潜力的明斯克中白工业园,都在书写着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这也是为何有人会感慨,“伟大的国家应当参与伟大的事业,而‘一带一路’是真正伟大而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业。”

一带一路篇6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新形势。总体上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大方向没有变,国际格局发展战略态势对我有利,共建“一带一路”仍面临重要机遇。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前所未有,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前所未有,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环境日趋复杂。越是面临这样的新形势,越是要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坚定不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抓住战略机遇,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国内和国际、统筹合作和斗争、统筹存量和增量、统筹整体和重点,积极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坚持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带一路篇7

  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新形势。总体上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大方向没有变,国际格局发展战略态势对我有利,共建“一带一路”仍面临重要机遇。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前所未有,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前所未有,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环境日趋复杂。越是面临这样的新形势,越是要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坚定不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抓住战略机遇,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国内和国际、统筹合作和斗争、统筹存量和增量、统筹整体和重点,积极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坚持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带一路篇8

  面对疫情冲击,各方通过合作谋求发展的共识更加凝聚,寄望于“一带一路”合作增进人民福祉的愿望更加强烈。“一带一路”倡议,正以其推动共同发展的实际效果,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

  这是一条“健康之路”,为合作抗疫提供了有力支撑。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挥全球抗疫物资供应国作用,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资和技术援助,先后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280多批紧急抗疫物资援助。当前疫情仍在蔓延,合作战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紧迫的任务,中国企业已与多个国家合作开展疫苗Ⅲ期临床试验,并已取得重要进展。中国已多次表示,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作出贡献,而“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必将从中受益。

  这是一条“复苏之路”,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中方与“一带一路”伙伴国家的贸易投资合作却实现逆势增长。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9600多亿美元,增速比全国整体水平高0.8个百分点;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30亿美元,同比增长29.7%。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认为,疫情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最为严重,许多国家对开展“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寄予厚望。中国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强劲动力。未来中国进口需求将进一步扩大,为伙伴国经济增长提供更多机遇。

  这是一条“增长之路”,为互联互通创造了更多机遇。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主线,互联互通在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瓶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强各国发展动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一带一路”在加快基础设施联通方面持续发力,一批重大项目进展顺利——中国老挝铁路全线隧道实现贯通,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建设实现节点目标,巴基斯坦拉合尔橙线项目运营通车。塞尔维亚前外长武克·耶雷米奇表示,疫情造成人与人、国与国之间暂时的物理隔阂,而“一带一路”倡议恰恰在推动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联结。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发展思路符合沿线国家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孵化新经济增长点的需求,将更好对接各国发展战略。未来,沿线国家还有望在智慧城市、5G、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更多新的合作亮点,共建后疫情时代的“数字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篇9

  面对疫情冲击,各方通过合作谋求发展的共识更加凝聚,寄望于“一带一路”合作增进人民福祉的愿望更加强烈。“一带一路”倡议,正以其推动共同发展的实际效果,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

  这是一条“健康之路”,为合作抗疫提供了有力支撑。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挥全球抗疫物资供应国作用,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资和技术援助,先后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280多批紧急抗疫物资援助。当前疫情仍在蔓延,合作战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紧迫的任务,中国企业已与多个国家合作开展疫苗Ⅲ期临床试验,并已取得重要进展。中国已多次表示,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作出贡献,而“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必将从中受益。

  这是一条“复苏之路”,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中方与“一带一路”伙伴国家的贸易投资合作却实现逆势增长。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9600多亿美元,增速比全国整体水平高0.8个百分点;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30亿美元,同比增长29.7%。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认为,疫情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最为严重,许多国家对开展“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寄予厚望。中国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强劲动力。未来中国进口需求将进一步扩大,为伙伴国经济增长提供更多机遇。

  这是一条“增长之路”,为互联互通创造了更多机遇。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主线,互联互通在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瓶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强各国发展动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一带一路”在加快基础设施联通方面持续发力,一批重大项目进展顺利——中国老挝铁路全线隧道实现贯通,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建设实现节点目标,巴基斯坦拉合尔橙线项目运营通车。塞尔维亚前外长武克·耶雷米奇表示,疫情造成人与人、国与国之间暂时的物理隔阂,而“一带一路”倡议恰恰在推动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联结。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发展思路符合沿线国家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孵化新经济增长点的需求,将更好对接各国发展战略。未来,沿线国家还有望在智慧城市、5G、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更多新的合作亮点,共建后疫情时代的“数字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篇10

  “一带一路”建设开创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建设,让曾经处于开放“末梢”的中西部地区一跃成为开放的“前沿”;基础设施、电力、工程装备等国际产能合作,让中国深度对接国外市场、资金、技术,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中国开放的广度、深度、高度不断拓展,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正在形成。

  “一带一路”建设带动地区乃至世界各国共同开放。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内,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合作为主线的硬联通国际合作持续深入,包括政策和规则标准对接在内的软联通合作不断加强。互联互通,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源头活水”。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最新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合作将使全球贸易成本降低1.1%至2.2%,促进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至少提高0.1%。

  “一带一路”建设让开放合作发展成果造福各国人民。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合作,有的国家建起了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一条现代化铁路,有的国家第一次发展起了自己的汽车制造业,有的国家解决了困扰多年的电力紧缺问题。中国同沿线国家共同建设的82个境外合作园区,为当地创造近30万个就业岗位。因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得到了满满的发展机遇,各国人民有了实实在在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这是国际经贸发展的必然规律。面对个别国家逆潮流而动、筑墙退群,面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态势,“一带一路”建设倡导双方合作、三方合作和多边合作,推动各国经济联动融通,为经济全球化建桥修路,为不确定的世界经济带来更多确定性。

  引领开放潮流,是自信,更是担当。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到出台外商投资法,中国不断以实际行动向世界表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共建“一带一路”,开创美好未来。相信通过本届高峰论坛,中国将同各方一道,发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共同声音,谱写互利共赢、美美与共的新篇章。

一带一路篇11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新形势。总体上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大方向没有变,国际格局发展战略态势对我有利,共建“一带一路”仍面临重要机遇。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前所未有,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前所未有,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环境日趋复杂。越是面临这样的新形势,越是要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坚定不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抓住战略机遇,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国内和国际、统筹合作和斗争、统筹存量和增量、统筹整体和重点,积极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坚持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指明了前进方向。

推荐访问: 一带一路内容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的 2017一带一路

版权所有:力信秘书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力信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力信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50258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