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力信秘书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学校意识形态工作主要内容3篇

学校意识形态工作主要内容3篇

时间:2022-06-03 08:05: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学校意识形态工作主要内容3篇

学校意识形态工作主要内容篇1

  一、中心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根据工作分工与各校“结对子”,明确联系方式,建立联系。

  二、中心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同各校的交流活动。

  三、开展联系活动要发扬民主作风,及时了解教师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

  四、中心学校领导班子日常联系沟通工作由中心学校党办负责,建立联系档案,作好记录。

  五、联系沟通制度日常工作由中心学校党办负责。

学校意识形态工作主要内容篇2

  20XX年1月5日下午,学校党委在行政中心512召开专题会议,总结学校20xx年意识形态工作,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相关工作作出部署。全体在校校领导,校党委主要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由校党委书记张宏伟主持。

  会上,校党委副书记李玉翔从“总体情况”、“主要工作”、“现存问题与不足”、“今后重点工作设想”等四个方面,总结汇报了学校20xx年意识形态工作。他指出,学校党委始终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不断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积极构建学校宣传思想工作大格局,努力开创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

  校党委书记张宏伟在总结讲话中,就做好学校20XX年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三点指导意见:一是领导班子成员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对育人工作的重要性;二是在工作上应该为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三是夯实基础,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青年教师和学生培养。领导干部要敢抓敢管,在广大师生中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正面宣传教育。同时,面对不良舆论,要敢于亮剑。

学校意识形态工作主要内容篇3

  为全面贯彻于20__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探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广西师范学院、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广西师范学院研究基地联合主办的“20__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于20__年10月26日-27日在南宁市举行。来自全国2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 8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期刊的专家学者120__参加了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邓纯东,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海荣,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工委副书记莫锦荣,广西师范学院党委书记莫诗浦、院长李丰生等出席研讨会和开幕式。邓纯东在开幕式上致辞并作了重要讲话。清华大学教授刘书林、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淑芹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余斌分别作了主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李春华、教育部社科中心教授郝清杰、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曾令辉、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梅萍等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作了主旨发言。与会专家学者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等主题展开了研讨。

  一、当前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意义

  邓纯东在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对宣传思想工作作过重要论述。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发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发表了《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江泽民发表了《宣传思想战线的主要任务》,胡锦涛发表了《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

  的“8·19”重要讲话继往开来,表现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风采。该讲话对于当前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意义进行了深刻阐述,这对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以及实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的重要讲话是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巩固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宣传思想工作、全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要努力贯彻的讲话精神,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在党的全部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要按照讲话的要求,在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教育人民,引导人民,帮助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切实改变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努力防止和克服工作中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要努力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在全社会覆盖面不够的状况。

  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巩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整个社会的指导地位,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要重视对人民群众的正面教育、正面引导、正面灌输;对于错误的思想和理论观点,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批评,并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对于有些重要的观念,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阐发清楚诸如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个人行使权利与国家管理的关系等。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必须与党的优良传统的创新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界有义务、有责任通过研究批驳各种错误思潮,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

  与会代表从多维视角探讨了如何加强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大家一致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精心设计、稳步推进。广西大学教授陈洪涛指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需要重视顶层设计,要加强意识形态的阵地建设、队伍建设和主旋律建设,完善意识形态的体制和机制。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书越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是单兵突进,而是要与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的改革相配套。暨南大学教授程京武指出,意识形态建设要注意理论的价值问题和社会现实的价值问题,从价值取向层面、制度结构层面和实践层面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正视当代中国文化融合的现实,充分认识到文化融合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曾令辉认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关键在于构建起马克思主义当代大众话语体系,其核心在于实现两个转化和两个对接:一是把马克思主义文献话语转化为适合人民大众语言习惯的大众话语,实现文献话语与大众话语对接;二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大众话语,实现理论话语与实践话语对接。

  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内容体现为树立起“三个自信”,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与会者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与“三个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问题展开广泛讨论。梅萍提出,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经济体制等转型带来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危机,尤其是意识形态多元冲击着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认同。面对政治认同的困境,需要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加强宣传,坚定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与自信。大同大学副教授张莉从多个方面畅谈“三个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即道路自信与理想信念教育的关系、理论自信与思想文化教育的关系、制度自信与政治信仰教育的关系。

  二、以“8·19”重要讲话为指导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刘书林在其主报告中指出,的重要讲话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的重要讲话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需要在唯物辩证法的统领下处理好若干主要关系:

  一是把握好科学性与时效性的辩证关系,防止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倾向。只有那些具有科学性,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内容,才能作为教材教育的内容。

  二是把握好包容多样与坚持思想斗争的辩证关系。包容多样是在人民内部,在大是大非一致的基础上的团结和统一战线。在原则问题上,只有进行旗帜鲜明的思想斗争,才能扫清错误思想和敌对势力散布的阴霾,明辨意识形态的主流导向。

  三是把握好创新发展与坚持根本的辩证关系。只有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础上的创新,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只有在创新工程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东西,才能使这些基本的东西扎下更深的根子。

  四是把握好坚持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世界认同的辩证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既能够代表现代中国的现实,又能够对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文化,是最有价值的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认同方面,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的极端倾向。

  五是把握好批判错误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研究的辩证关系。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特别是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研究,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到足够的发展动力,才能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实效性。

  六是把握好坚持导向与创新方法的辩证关系。把握导向,掌握动向,批判错误倾向,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生命力。增强正面教育的感染力,注重探讨对于针对性原则的运用,深入浅出地阐释教育的内容,以及把握时、度、效的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的突破点和重点。

  七是把握好认真读书与提高实践工作水平的辩证关系。只有抓紧读书学习,特别是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真正提升实践工作的水平。

  三、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石。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多元化发展形成许多新问题,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内涵。厘清概念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础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依据。王淑芹在主报告中提出,要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过去的研究主要是从主客体关系方面来理解,极易导致单向性的灌输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单纯主客体研究的范式已相对滞后,必须借鉴“主体间性”理论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在平等的基础上主动对话,达成共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关注教育活动,也要重视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要使个体认同主流价值,个体行为合乎社会要求。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李艳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边界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她提出,理论创新不是无的放矢,理论创新要注意学科边界。确定学科边界有利于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本质和特征,把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诉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必须遵循三个统一:在思想政治上遵循政治性与文化历史性的辩证统一、在理论上遵循反思性与选择性的辩证统一、在教育上遵循目的性与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与会代表还广泛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价值选择、教育功能、教育主体、教育方法创新等问题。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王荣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涉及教育内容和教育任务的恰当定位,而且涉及教育对象接受逻辑机理的准确分析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理包括社会导向机制、内在接受机理和内化机理。

  四、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初步建立了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一系列本学科的概念、范畴、范式、理论、方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与会者广泛探讨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困境及发展思路。李春华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视角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应对挑战,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各个发展阶段(坚持与发展)的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政坛、论坛、讲坛上的统一。

  河海大学教授孙其昂提出,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进行系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包括价值或文化维度的整合、价值系统之内的整合。要了解和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念,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合理定位和定义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建立系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起点。中山大学教授王仕民探讨了在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目录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困境。他认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存在三类“误读”,权力误读和学术误读、他误读和自误读、无意误读和有意误读。“误读”的后果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个性的丧失和优势的丧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的丧失。深圳大学教授刘志山提出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属性、学科基础和学科领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其学科基础包括政治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拓展不是无止境的,它应当止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基础学科之间的交叉地带。

  五、结合新时代特征研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系统地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导致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许多困难,教学实效性不佳。与会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问题展开广泛的探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理解和解读教材是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基础。因此,教材本身首先应保证理论的正确性、科学性和准确性。余斌针对2010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翔实的分析和评论,如,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等问题,从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角度作了解读。他强调,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对于理解教材、增强理论的科学性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新媒体的出现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挑战。结合新时代的特点,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的变革,已经成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变革,与会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扬州大学教授芮鸿岩提出要重视对当代大学生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传统的历史教育模式和现代媒体的宣传忽视了历史感的传递,人为地造成历史演变缺乏连贯性和严肃性。要重新审视历史教育,历史教育要唤醒历史意识、建构历史理解、生成历史自觉,并在历史教育中凝练出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南开大学教授徐曼在谈到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时指出,对当前盛行的流行文化不能听之任之,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组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及对大学生文化观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山西财经大学副教授王素萍提出,主体间性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教学的内在要求。学生与教师共同作用于课堂教育实践而成为相互依存的主体,即“教师-教育实践活动-学生”模式,促进彼此的和谐沟通和平等交流,实现学生从被动向主动的转换。江南大学副教授侯勇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改革遭遇“实效弱化”、“情绪极化”、“信息乌托邦”等现代性困境,提出要从整体体系层面加强多方面的建设,即教育内容的时代化、教学方式的生活化、教学主体的主体间性化、教学环境的“文化化”、教学体系的系统化。

推荐访问:意识形态 主要内容 学校

版权所有:力信秘书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力信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力信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5025815号-1